1 、口服给药法
(1) 按规定的剂量将药物拌入少量饲料或饮水中让猪服用。
(2) 用胃导管经口腔直接插入食道内灌服。灌药时,药量不宜过多,胃导管插入不宜过浅,严防药物误入气管而导致异物性肺炎或猪窒息死亡。插胃导管前还必须用开口器使猪的嘴巴张开。如无开口器也可自制,方法为找一块粗细合适的硬木棒,中间穿一个孔,直径要比胃导管粗。将开口器由口的侧方插入,开口器的圆孔置于口中央,术者将胃导管的前端经圆孔插入咽部,不断刺激会厌软骨,随着猪的吞咽动作而将胃导管插入食道内。注意,如果误插入气管,则猪表现为不安,时有咳嗽,用嘴唇吸胃导管的口时不沾嘴唇而有空气呼出,或能听到管内有空气呼出声,此时应立即拔出胃导管重新插。
(3) 小猪也可直接用注射器灌入。稍大一点的也可用灌药瓶灌入。
2 、皮下注射给药法
将药物注入猪的耳根后或股内侧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,经毛细血管、淋巴管吸收,一般注射后 10 ~ 15 分钟产生药效。皮下注射,药液吸收缓慢而均匀,药效持续时间较长。多用于易溶解、无强刺激性的药品及疫苗,如伊维菌素宜皮下注射。刺激性药物和油类药物不宜皮下注射,否则易造成组织发炎或坏死。在股内侧注射时,注射者应以左手的拇指与中指捏起皮肤,食指压其顶点,使其呈三角形的凹窝,右手持注射器直刺入凹窝中心皮下约 2 厘米 ( 此时针头可在皮下自由活动 ) ,左手放开皮肤,抽动活塞不见回血时,推动活塞注入药液。在耳根后注射时,由于局部皮肤紧张,可不捏起皮肤而直接垂直插入约 2 厘米。以上是指体重约 50 千克猪的注射深度,小猪酌情浅~些。
3 、肌肉注射给药法
临床上应用较多,是将药液注入肌肉丰满处,如臀部或颈部,肌肉组织血管
丰富,神经分布较少,吸收速度比皮下快,一般经 5 ~ 10 分钟即可产生药效。其方法是将吸有药液的注射器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肉内 34 厘米 ( 大猪 ) ,在刺入的同时将药液注入。混悬剂、油剂均可肌肉注射,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注入肌肉深部,药量多的应分点注射,每点不超过 10 毫升。
4 、耳静脉注射给药法
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耳静脉,药液很快进入血液循环,药效产生得最快,剂量准确且少 ( 静注量为肌注量的( 1 / 2 ~ 3 / 4) ,适用于急性严重病例及注射量大的药物或输液。混悬剂、油剂等易引起溶血或凝血的物质,不能静注。
5 、腹腔注射给药法
将药物直接注入腹腔,经腹腔吸收后产生药效。因腹腔面积大,药效产生迅速,可用于剂量较大、不宜经静注给药的药物。也可用于久病体弱、耳静脉注射困难的病猪或仔猪。仔猪可由助手倒提后腿,肚皮朝外,术者在倒数第 2 对乳头处于腹中线旁开 2 厘米左右的腹壁,先擦碘酊后擦酒精严格消毒后,右手持连接 9 号针头 ( 长 1 . 5 厘米 ) 的注射器,垂直刺入腹腔 l ~ 1 厘米,回抽注射器活塞,如无气体和液体时,即可缓缓注入药液。注入药液后,拔出针头,局部再进行消毒处理。
6 、直肠给药法
也称灌肠,多用于通便。
7 、穴位注射给药法
将药液注入一定的穴位内,药物沿经络循行路线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和器官而治疗猪病。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经穴和药物两者对疾病的综合效能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穴位注射给药适应症广、疗效显著、节省药物。如后海穴 ( 又称交巢穴,位于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陷处 ) 注射庆大霉素、痢菌净、恩诺沙星等,防治仔猪白痢远比肌注的效果好;后海穴注射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苗产生的抗体水平比肌注高,效果好;而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必须后海穴注射,肌肉注射无效。
8 、皮肤给药法
是将药物涂擦、喷洒于皮肤表面。此法多用于杀灭体外寄生虫,或治疗皮肤疾患。
最后还要提醒注意,针头使用的型号,不能太粗太短。中等大小的猪常用 12 号针头,长度有 20 毫米、 25 毫米、 38 毫米 3 种。 20 毫米多用于皮下注射, 25 毫米多用于肌肉注射, 38 毫米多用于静脉注射。体重大的大公猪和老母猪要用 16 号针头,仔猪可用 9 号针头。
|